人有固有行为
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,要是能给一个理由,成功的概率会更大。
人有些固有行为,可能是大脑的自动反应,来自于千百万年来人类为了生存而养成的自然习惯。这些固有行为模式被人们总结利用,作为普通人的我为了识别这些模式而阅读了《影响力》,即使可能无法避免中招,但至少事后可以反省当时为什么这么做了。
人为什么会有固有行为?
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、精力和能力。相反,我们必须频繁地利用我们的范式、我们的首选经验,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,一碰到这样那样的触发特征,就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.
如上所说,可能就是信息太多,为了识别信息,大脑识别关键字快速处理,好处就是思考更快并即使处理为你,坏处就是忽略了可能的重要信息。
人有哪些固有行为?
互惠原理
通过施加恩惠,让他人更容易接受后续提出的要求。
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。
人常常会因为他人的恩惠而感到不安,想回报回去。商场里的试吃活动就利用了这样的心理。
互惠式让步。
“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”的策略。
另一种让人产生被恩惠的行为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破窗效应,先提一个大要求,再提一个小要求,人们接受小要求的概率则大大提升。人们脑子里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你退让的结果,那么我也退让一步不可。看!人就是这么简单的生物。
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,那就不妨接受它;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,那我们就置之不理。
善意自然应当以善意回报,可对销售策略却没这个必要。
为了避免被销售恩惠,答复前好好想一想,是不是被套路了,也许也可以脸皮厚些,尽可能的去回绝吧(当然我觉得这很难,有些本能很难克服)。
承诺和一致
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(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)的愿望。
这是我感觉很可怕的一个固有行为。最近我买了个很大的包,刚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太大了,但没过一会我就说服了自己——出去旅游的时候能装更多的东西,日常背着也不重。但中包更符合我的需求,日常背着的可能性更多,一年一次的旅游也足以应付。
事实上,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,以便在作出选择之后,坚信自己做得没错。
买包毕竟是件小事,如果是开发中的决策问题,这样只会越陷越深,要辩证的看待自己。
信仰、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,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、表里不一,甚至精神有毛病的。另一方面,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、智力出众挂钩,它是逻辑性、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。
我倒不完全这么认为,勇于承认错误也是一种美德,及时止损也是一个明智的判断,当然要做到这点最难的就是尽早发现,还是那句,要辩证地看待自己、剖析自己。
要想让承诺达到这样的效果,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:它们得是当事人积极地、公开地、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。
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。
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,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,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。
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,比轻轻轻松就得到的人,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。
他们希望参与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。一旦作了,就没有借口可找,没有退路可选。
合理的利用承诺一致原理,能帮忙自己达成目标,比如健身,把它宣扬出去,大众遍成了你的监督人,你会因没有完成被大家嘲笑的设想而感到恐惧,便更主动的去完成健身任务。
社会认同
人大多是社会动物,希望显得合群。感觉这对我无用,我是居家派。
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,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。
一般而言,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,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,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,搞清楚自己的责任。
我们会参考他人的行为,当没有答案的时候。书中有一个结论,人少的情况下我们更乐于助人,原因是人多时大家都在观察其他人,为什么他们没有上前帮助,是不是这不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?或者是认为总会有人会帮助的,那么不必自己出这个风头。但只要有一个人上前帮忙,那么大家都会上前去。原理就是社会认同,大概是因为走相同的路不容易犯错,进化而来的机制。
喜好
一个人的一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。
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,在改变听众意见时也更具说服力。
俗话就是三观跟着五官走,为什么车展上总有女郎,就是利用这个心理因素,让你爱屋及乌。这也是品牌为什么要选帅哥美女了。
根据关联原理,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(比如我们的居住地)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,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。
每当我们的公众形象受损,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,宣扬自己跟其他成功者的关系,借此恢复自身形象。同时,我们还会小心避免暴露自己与失败者之间的关系。
为了让他人喜爱自己,我们更倾向于和其它成功者联系在一起,好像他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,同样他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,如此一想,饭圈中大概就大多是这样的人吧,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对爱豆指手画脚并疯狂维护的原因吧,真有点可悲,没有自我。
在我们以个人成就为傲的时候,我们不会沾别人的光。只有当我们在公在私的威望都很低的时候,我们才会想借助他人成功来恢复自我形象。
权威
在不具备相关知识时,人们更信任权威。
稀缺
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,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,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。
越不让看LSP喜欢的,越想看。
自由这种东西,给一点又拿走,比完全不给更危险。
也利用了对比原理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正因为拥有过,失去了才认为珍贵。
我们务必记住: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,就变得更好吃、更好听、更好看、更好用了。
理智的对抗消费主义,买前先晾个一年,如果还是想买那就下手吧。
结语
每一种行为模式都可以对应一种推销模式,大公司早早的就通过大量的行为数据观察到了人们的固有行为,并依次设计套路消费者。我们要做的就是识破他们,冲动的时候要冷静自己,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割韭菜,我们也能花钱更值,而不是买后后悔。
最后的尾声
这不是一篇好的读后感,写的时候只想把摘录写进来草草了事,很久没有写文章了,就当练手了。总体这本书给我感触还是很大的,其实很多平时已经感知到了,重要的是如何拒绝这些固有模式,我想的就是时常审慎自己,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大喜大悲,打铁还需自身硬,不要过多的依赖他人,看待事物要理性。这个世界千变万化,每个人都不一样,不要过于想当然,做事前都思考清楚。
Q.E.D.